库克群岛

精准发力务实合作构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新


周余义 副所长、运营总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

近日,在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之际,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从宏观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的进展和贡献进行了系统总结。太平洋岛国作为中国外交大周边的“六大板块”之一,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经历的“三大阶段”和取得的“三大成就”,并结合当前合作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五大突破”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动中太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务实合作、高质量发展。

一、历经三大阶段

一是外交开拓和巩固发展阶段。年,斐济率先同中国建交,成为太平洋岛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此后的近30年,中国先后同萨摩亚、巴新、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库克群岛、汤加和纽埃建立了外交关系,将该地区的建交国拓展到8个,为中太双方关系的正常、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也为中国逐渐成为该地区事务的参与者铺就了道路。

二是合作领域持续拓展深化阶段。-年,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举办了两届“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简称“中太论坛”),成功将太平洋岛国纳入整体合作框架,建立起稳定的多边合作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双方的紧密联系,有效拓展了双方在经贸、投资、农业、旅游、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合作领域的合作空间。

三是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阶段。年至今,习近平主席先后在斐济与巴新同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了两次会晤,将中太双方提升为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协调以及增加对岛国的经济援助等重大议题上达成了新的共识,推动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合作进入新时代。

二、取得三大成就

一是赢得了经略太平洋的主动权。对于我国而言,太平洋岛国地区是我国周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生命线所在。自年同斐济建交的40多年来,中国同太平洋岛国逐步从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外交拓展到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多边机制的外交关系,从一般伙伴关系提升到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国主动、深度参与太平洋岛国的地区事务,维护中国同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地打破国际势力的战略围堵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完善了面向全球的经贸合作网络。长期以来,中国的经贸往来集中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双方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但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一些发达经济体出于自身利益,对中国采取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致使双方贸易摩擦不断,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太平洋岛国地区与中国互补优势明显,合作关系稳定,近年来经贸往来持续升温,为完善中国面向全球的经贸合作网络,增强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拓展了参与全球治理的范围。目前,中国的国际身份正在由一个注重经济利益、独善其身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一个注重发展软实力、兼济天下的“负责任大国”。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既不能走欧洲殖民扩张的老路,又不能走二战后美国强权占领的迷途,只能另辟蹊径。太平洋岛国土地、人口及经济规模均较小,可以作为中国探索全球治理模式的重要试验场地。

三、亟需五大突破

一是突破互联互通瓶颈,打通进入太平洋岛国的“空中丝路”。开通双向直航是解决中太合作瓶颈的关键所在。目前,与我国建交的太平洋岛国中只有2个国家(斐济和巴新)与中国香港开通直航,而与大陆城市均无直达航线,更缺乏面向太平洋岛国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并且必须持有第三国的签证才能中转抵达,这极大地推高了中国各类人员出入太平洋岛国的难度和综合成本。广东、福建、上海和海南等地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建设国际航空枢纽为契机,以巴新、密克罗尼西亚、斐济等为试点,着力推动我国进入太平洋岛国的新门户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中国大型国际航空公司开通中国大陆与太平洋岛国的直达航线或旅游包机,提高航空可进入性,尽快构建辐射太平洋岛国的航线网络,将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和三亚等地打造成为大陆到太平洋岛国的重要枢纽。

二是突破产业合作空间,复制推广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受多重因素限制,太平洋岛国产业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对域外援助需求强烈,依赖程度高。中太产业合作,需以岛国有条件且急需发展的渔业、旅游、农业等产业为重点,坚持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复制推广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帮助岛国提升“造血功能”。在渔业方面,重点支持远洋渔业企业在集中作业海域建立远洋渔业海外综合服务基地,带动捕捞、养殖、加工、港口、冷库及物流体系全产业链建设。旅游业方面,可在大陆优先设立若干旅游中心城市,与太平洋岛国首都或热门旅游城市进行全面接轨,鼓励和组织一批国内旅行社与各岛国旅游公司合作开发定制我国赴太平洋岛国的个性化、绿色化的旅游产品。农业领域,支持国内农业技术研究机构联合农业科技企业,积极推动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大力培育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三是突破单个项目援助方式,加快输出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目前,中太的官方合作中,以交钥匙工程的单个援助项目为主,缺乏长期持续运营项目,既不利于中国知识、技术、标准、规则的输出,也直接阻碍了中国深入介入岛国相关事务的进程。新阶段,中国需围绕太平洋岛国最为关切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海洋防灾减灾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合作,加快输出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全面参与各领域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方面,可创新输出以建设人工岛和海上城市解决部分岛国当下生存需求,以推广无碳能源岛破解长远发展难题的“双保险”模式。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支持岛国打造监测—预警—救助一体的防灾减灾体系,推动中国防灾减灾技术、装备、服务、标准“走出去”,逐步构建中太安全共同体。

四是突破现有教育培训框架,打造文化教育输出新标杆。太平洋岛国教育资源普遍缺乏,教育水平低下,开展专业教育培训是中国对岛国援助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这种援助以定向提供奖学金名额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政府官员培训为主,形式相对单一,覆盖面和影响力均有限,且缺乏连续性。年以来,聊城大学派出了专业援教队伍长期扎根斐济、萨摩亚,与当地萨摩亚国立大学、南太平洋大学建立了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在岛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年,中国与汤加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明确提出支持建立聊城大学汤加学院,相当于聊城大学在汤加设置一个校区,并按照“2+2”的模式办学(入学的学生在汤加学院培养两年,后两年来聊城大学进入相关学院学习)。聊城大学这种由援教升级为办学院、建校区的新型教育培训模式,将形成更加稳固、连续、高效的文化、教育输出平台。借鉴聊城大学教育合作模式,推进中国有能力的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以在岛国设立分校的方式帮助岛国培养高端人才,并且推荐、支持完成学业的优秀学生进入太平洋岛国政府机构任职,将更好地增强岛国对于中国的文化、制度和道路认同。

五是突破竞争性援助“陷阱”,推动构建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新格局。太平洋岛国的主要援助国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中国以及俄罗斯、韩国、印度等。近年来,随着太平洋岛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日、印等大国均逐渐加大了对该地区事务的介入,使得该地区的大国博弈愈发激烈。澳、新基于自身地区“管家”的身份,对于岛国的外交关系、地区安全、国际援助及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均表现出高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folanqc.com/rkzz/57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