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群岛

世界本不是荒原


脚手架上冒起浓烟,

火势在下午的风里蔓延,

历经13世纪的砖石被大火腰斩,

塔尖在熊熊火焰中轰然坍塌。

白色天空作的画布上,

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是文化的消逝。

巴黎圣母院在燃烧。

狼藉满地:焦黑的木头和融化的玻璃渣,

有人说:世界本是一片荒原。

时间推移,种种因素堆叠,

艺术、文化、乃至文明,

终究会消逝。

那么,作为文明不可或缺的载体,

语言,终究成为荒原的一隅吗?

在北外,

语言不仅没有消逝,反而越来越多。

北外开设的语种不断增加,

而其背后的重要一环,

是参加了非通用语种师资研究生项目的北外人,

在异国学习那些生僻的语言,

并预备在学成之后回校进行教学。

是什么让这些来自北外的有志青年选择参加非通用语种师资研究生项目?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选择再去学习一门冷门甚至濒危的非通用语?肩负着语言传播的责任,他们对于“世界本是荒原”有什么看法?

今天,小WE采访了几位即将奔赴异国学习全新语言的同学,得到了他们的答案。

为什么选择参加这个项目?

爱北外、对语言感兴趣、想当老师、与本科专业或研究生方向相关、希望为小语种建设尽力。

这是大家给出的关键词。

因为对语言和文化十分感兴趣,特别是方言和小众语言。每一门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我愿意去接触一种新的、不为大众所知的文化。这一方面是奇妙的个人体验,另一方面也是对出于小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德语学院大四林梦圆绍纳语)

“本来学习告一段落后我是打算出国读商学的博士,也已经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恰巧看到学校非通用语种师资研究生项目,其中包含新开设的南岛语系,觉得学校作为国内最好的外国语大学,开设斐济语种可以说是一种服务国家的使命,我觉得这是更值得去尝试和探索的事情,就放弃了读博的机会,报名了这个项目。”

(国际商学院研三栾硕斐济语)

你将要学习的语言的现状?

虽说都是非通用小语种,但不同语言却面临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生存现状。

一门语言是否濒危,其实基本取决于它的使用人数以及使用者的重视程度。

绍那语在全球有万左右的使用者,所以目前并不濒危;

卢森堡语的使用人数虽然只有30万,但由于其日常交流用语的属性和当地人的重视,也没有消失危险;

同样只有30万人使用的迪维希语,得益于马尔代夫族人对迪维希语教育和传承的高度重视,生命力依旧顽强。

然而并非所有非通用小语种都如此幸运。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语言正濒临消失的绝境。

纽埃语的使用人数只有不到3万,被联合国列为最濒危的语种之一。

斐济新政府有将斐济语边缘化的导向,要求学校加倍重视英语的教学和使用,造成很多孩子母语水平下降。

“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栾硕同学引用了这句话,来说明一种语言消失的严重后果。

“语言反映了不同地方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方式,它的衰退不会像那些看得见的遗迹,比如巴黎圣母院,获得那么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folanqc.com/dxdm/61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