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群岛

42外护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成都中医


↑别忘了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者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成人正常值为70~mmH2O(0.7~2.OkPa),儿童为50~mmH2O(0.5~1.0kPa)。成人的颅腔是一个骨性的半封闭的体腔,借枕骨大孔与椎管相通,其容积是固定不变的。当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缩小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使颅内压持续高于mmH2O(2kPa),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临床表现时,即称为颅内压增高。

1、脑膜瘤:慢性颅压升髙

2、脑膜炎:弥漫性颅压升高

3、颅骨缺损不会导致颅内压增高

  (一)病因   1.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 如脑的创伤、炎症、脑缺血缺氧、中毒所致的脑水肿;脑脊液分泌或吸收失衡所致脑积水;二氧化碳蓄积和高碳酸血症时脑血管扩张导致脑血流量持续增加。   2.颅内占位性病变 如颅内血肿、肿瘤、脓肿等导致颅内压增高。   3.颅腔容量缩小 如凹陷性骨折、狭颅症、颅底凹陷症等使颅腔空间缩小。

严重的急性颅内压升高导致: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变缓称为cushing征

  (二)病理生理   颅内压增高时,首先是脑脊液的一部分被挤入椎管内,同时通过脑脊液分泌减少、吸收增加来代偿。随着颅内压不断上升。脑血流量减少,脑处于严重缺氧状态,此时,一方面通过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另一方面全身周围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伴心率减慢,使得心每搏排出量增加,同时呼吸减慢加深,以提高血氧饱和度。当颅内压力升至平均动脉压1/2时。脑血管自身调节失效,脑血流量即迅速下降,严重脑缺氧造成的脑水肿,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造成恶性循环。当颅内压升至接近平均动脉压水平时,颅内血流几乎停止,脑细胞活动也随之停止。   当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尤其是占位性病变使颅内各分腔之间的压力不平衡,使一部分脑组织通过生理性孔隙,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形成脑疝。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危急并发症,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三)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三主征” 典型表现(三主佂):头疼、呕吐、视乳头水肿(最重要)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

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由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或牵拉引起。常在晨起或夜间时出现,咳嗽、低头、用力时加重,头痛部位常在前额、两颞,也可位于枕后或眶部。呕吐因迷走神经受激惹所致,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呈喷射性,可伴有恶心,与进食无直接关系。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常为双侧性,早期多不影响视力,存在时闻较久者有视力减退,严重者失明。   2.生命体征改变 机体代偿性出现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而慢(两慢一高)。这种典型的生命体征改变称为库欣(Cushing)反应。病情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浅促或潮式呼吸,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意识障碍 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有进行性意识障碍。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表现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和呆滞,症状时轻时重。   4.其他症状与体征 颅内压增高还可以引起展神经麻痹或复视、头晕、猝倒等。婴幼儿颅内压增高可见囟门饱满、颅缝增宽、头颅增大、头皮静脉怒张等。   (四)辅助检查   1.腰椎穿刺 可以直接测量颅内压力,同时取脑脊液作化验。但颅内压增高明显时有促成枕骨大孔疝的危险,应避免进行。   2.影像学检查 CT、MRI能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和形态,对判断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有重要参考价值。脑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主要用于脑血管畸形等疾病。   (五)治疗   病因治疗是最根本的治疗原则

1、降颅压:20%甘露醇

2、禁忌腰椎穿刺

(1)后颅窝肿瘤、第四脑室肿瘤均会导致颅压增高、禁止腰椎穿刺、易发生脑疝

(2)休克、出血禁忌腰椎穿刺

  (六)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昏迷患者取侧卧位,便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通过持续或间断吸氧,可以降低PaCO2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不能进食者,成人每天静脉输液量在~0ml,其中等渗盐水不超过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ml,并且应控制输液速度,防止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重脑水肿。神志清醒者给予普通饮食,但要限制钠盐摄入量。   加强生活护理,适当保护患者,避免意外损伤。昏迷躁动不安者切忌强制约束。以免患者挣扎导致颅内压增高。   2.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的护理※※※※   (1)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清醒患者不要用力坐起或提重物。稳定患者情绪,避免情绪激烈波动,以免血压骤升而增高颅内压。   (2)保持呼吸道通畅:当呼吸道梗阻时,患者用力呼吸、咳嗽,致胸腔内压力增高,加重颅内压。呼吸道梗阻使PaC02增高,致脑血管扩张,脑血容量增多,也加重颅内高压。昏迷患者或排痰困难者,应配合医生及早行气管切开术。   (3)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当患者咳嗽和用力排便时胸、腹腔内压力增高,有诱发脑疝的危险。因此,要预防和及时治疗感冒,避免咳嗽。应鼓励能进食者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促进肠蠕动。已发生便秘者切勿用力屏气排便,可用缓泻药或低压小量灌肠通便,避免高压大量灌肠。   (4)控制癫痫发作:(必答采分点,(60%考生不答此内容)癫痫发作可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   3.脱水治疗的护理 最常用高渗性脱水药,如20%甘露醇ml,在15~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静注后10~20分钟开始颅内压下降,约维持4~6小时,※可重复使用。通过减少脑组织中的水分,缩小脑的体积,起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若同时使用利尿药,降低颅压效果更好。脱水治疗期间.应准确记录出入量,并注意纠正利尿药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停止使用脱水药时,应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以防止颅内压反跳现象。   4.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通过改善血一脑屏障的通透性,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并能减少脑脊液生成,使颅内压下降。常用地塞米松5~10mg,每日1~2次静脉注射;在治疗中应注意防止感染和应激性溃疡。   5.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体温,使患者处于亚低温状态,其目的是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脑水肿、中枢性高热患者。但儿童和老年人慎用,休克、全身衰竭或有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此法。※   冬眠低温疗法前应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和神经系统病症并记录,作为治疗后观察对比的基础。先按医嘱静脉滴注冬眠药物,通过调节滴速来控制冬眠深度,待患者进入冬眠状态,方可开始物理降温。若未进入冬眠状态即开始降温,患者的御寒反应会出现寒战,使机体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加,反而增高颅内压。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为宜,体温降至肛温32~34℃较为理想。体温过低易诱发心律失常。在冬眠降温期间要预防肺炎、冻伤及压疮等并发症.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若脉搏超过次/分,收缩压低于mmHg。呼吸慢而不规则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停药。冬眠低温疗法时间一般为3~5日,停止治疗时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渐停用冬眠药物,任其自然复温。   6.健康教育   (1)患者原因不明的头痛症状进行性加重,经一般治疗无效,或头部外伤后有剧烈头痛并伴有呕吐者,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   (2)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要预防剧烈咳嗽、便秘、提重物等使颅内压骤然升高的因素,以免诱发脑疝。   (3)指导患者学习康复的知识和技能,对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者,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调动他们的心理和躯体的潜在代偿能力,鼓励其积极参与各项治疗和功能训练,如肌力训练、步态平衡训练、排尿功能训练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能力。

鄂老师访谈学姐录

山东大学护理考研学姐!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folanqc.com/zrzy/49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