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群岛

新西兰碧玉文化


滙玉堂   

最近几十年,毛利艺术家引领了碧玉加工技艺的复兴。越来越多的毛利和非毛利裔从业者正用这种珍贵的材质创作饰品和雕塑。通过他们的创作,传统毛利艺术形式得以继续发展。今天,碧玉已为所有新西兰人珍爱。

毛利碧玉的地质起源

在地质学上,碧玉包括了软玉、鲍温石和蛇纹石,但并不包括翡翠,在新西兰尚未发现翡翠。碧玉只产于南岛山区偏远的地方,那里被毛利人称作“碧玉水域”。新西兰碧玉很少在生成它的岩石中被发现。由于经常被小溪、河流和经过的冰川侵蚀,碧玉从岩石中脱离出来,以漂砾或卵石的形态出现在河中,或者被冲刷到海岸上。位于韦斯特兰的阿拉胡是所有碧玉采集处中最著名的地方。

“碧玉水域”受到南岛塔胡部落的推崇,如今,塔胡部落依然对部落土地与河流范围内的自然状态的碧玉拥有所有权。塔胡部落是新西兰领土最大的毛利部落,其势力范围覆盖南岛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南方的诸多小岛。目前可知的高品质新西兰玉石矿,都在塔胡部落的领地内。毛利人获得的玉料,主要是从河、湖、海边寻拾来,大小不一,小者如卵石,相当于子料,大者重达数吨,犹如山流水玉。为了便于运输,大型巨玉,一般要在现场切割成小块,新西兰博物馆还收藏不少剖开的原石。

新西兰碧玉的种类

新西兰人不把他们的碧玉叫做玉(jade),一般称为”绿石”(greenstone)或安原著人的毛利语称为pounamu。色调经常为绿、深绿、暗绿和黑色,有的具美丽的菠菜绿色,透明度一般也很好。新西兰碧玉的特点是黑点少,但产量一般。新西兰碧玉主要被当地加工者制作成为各类首饰。

毛利人根据颜色、纹饰和透明度对碧玉进行分类。当地对不同的碧玉有不同的叫法,但是有四种是被广泛认可的:伊纳喀、卡胡朗伊、卡瓦卡瓦、堂吉怀。这四种里的每一种,外观又千差万别。

  伊纳喀——淡色和银白色

  伊纳喀种碧玉得名于新西兰当地的一种淡水鱼,呈灰白色,通常有一定透明度,如同伊纳喀幼鱼一样。伊纳喀种碧玉颜色是珍珠白或灰绿色的,透明度从半透明到透明。它的色泽会随着年代推移和氧化而发出一种淡淡的橄榄绿色泽。看上图,呈灰白色、珍珠白或灰绿色的,透明度从半透明到透明

比如这件玉扁棍武器。毛利人常会对其他种类的低温碧玉进行热处理,赋予它们伊纳喀的银白特征。伊纳喀种碧玉在新西兰七个碧玉产区都有发现,尤为南部毛利人所珍视。

  

卡胡朗伊——如天空般清澈

  卡胡朗伊在碧玉中最为稀有,透明度高,通常呈鲜绿色。该碧玉的名字取自天空的纯净,其羽毛状小斑纹呈现出云一般的效果。卡胡朗伊玉细部图,有着雪花状的斑纹

  

“卡胡朗伊”一词也象征高贵,并且用来指代珍贵的珠宝。卡胡朗伊种碧玉特别受毛利人的尊重。在过去,它是酋长礼仪用锛锛头首选的玉石种类。

  

卡瓦卡瓦——绿影斑驳

  卡瓦卡瓦是碧玉中最常见的种类,其颜色包括浓绿到深绿数种,深色斑纹是它的另一特征。该碧玉因其与新西兰当地一种常见的树的叶子颜色相似而得名。卡瓦卡瓦品种碧玉细部图

  

其他碧玉种类

  除上述四个主要品种外,碧玉还有很多品种,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可科普品种,因其与新西兰当地的一种淡水鱼颜色和斑纹相似而得名。蛇纹石是一种透明的新西兰碧玉。产自南岛北部纳尔逊地区的另一种类则呈灰色。从小的卵石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西兰碧玉另一个特征,即绝大多数碧玉品种都会微微闪光,被称作猫眼光,有时候透过石头呈现明亮的光带。----

  

毛利玉雕风格

  新西兰毛利玉器数量较多,但种类不多,与中国玉器相比,相当简单,主要有玉人项饰、玉吊坠、玉扁棍、玉锛等,从用途上可分为装饰玉、礼仪玉两大类。

玉人项饰,是新西兰玉器中最有特色的玉器,当地称HEITIKI,HEI意为“悬挂”,TIKI意为“人”,故通称为“玉人项饰”,包含了毛利人知识、哲学、历史与民族的特性,反映了毛利人独特的文化传统,代表了新西兰的形象,男男女女都可佩戴玉人项饰,如今以女性佩服为主,寓意好运、财富、传统,既是个人独具特色的装饰物,又是通心通灵通神的传家宝。玉人项饰构图,多为男性独舞形象,双手叉腰,双脚并胧,左右摇摆,神情生动,可能源自毛利人跳舞时舞姿形象,后加以艺术提炼,形成简洁明快的玉人项饰形象,成为毛利人、新西兰的文化标志。

毛利人用传统工艺方法加工新西兰玉人项饰,需要很大的功夫工匠们使用坚硬的石头、锋利的贝壳制成的石锯、钻头、刻刀等雕刻工具,在沙与水的作用下,打磨出玉人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琢玉技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大多数情况下,玉人的眼睛是用鲍贝壳制作的,嵌在眼眶中,相当于中国传统的镶嵌技术。

玉吊坠是新西兰毛利装饰玉器的另一种形式,有垂直形、弯钩形、鱼牙形等,既作项饰吊饰,也作耳坠。

玉扁棍,是新西兰毛利玉器中另一种具有特征性的玉器,模仿石骨扁棍而来,器形简捷明快,一般上大下小,上端扁平,利于攻击。玉扁棍它代表着权利和威望的象征。其法力是无可匹敌的。玉扁棍最初用于战斗。手持玉扁棍,其扁平、锋利的刃部可以刺击敌人的头、颈和躯干。然而玉扁棍不只是武器:它们还是酋长权威的象征。用于战争中,它们象征着征服;缔结和约时,它们是馈赠的礼品。作为部落威望与身份的象征,玉扁棍往往与伟大的首领或重要的事件相关联,世世代代为人尊崇。这些文化瑰宝的许多命名就具体反映了其所蕴含。

玉扁棍,个头有大有小,有的可以直接佩带,有的只能摆放在家中做为装饰。小的玉扁棍类似于我们玩的手把件大小可以随身带

 

长条形玉锛,是新西兰毛利玉器的另一重要礼仪玉器,体形较大,磨制精致,有的装柄使用,一般由部落高级阶层的首领在一些重要场合使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造船、伐树木等与石斧实际使用有关的开工仪式场合使用,具有礼仪、权威性质。这类形式的玉锛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也有发现,江苏省新沂花厅遗址出土的两件玉锛,与其十分相似,学者一般称其为“有段玉石锛”。年为荷兰王子订婚特造的权杖

鱼钩,代表着力量和果断,意味着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就如同中国的平安扣,日本的勾玉,寓意被普遍接受在新西兰很流行。

新西兰人有赠送玉件玉器给远行到海外的朋友,家人,或是赠送玉件玉器给从海外来访朋友亲人习惯。意寓健康,强壮,好运。以新西兰的风俗,人们不给自己买玉。这一点是和国人不同的地方之一。

题外话:毛利人与我们的亲缘关系

实际上,新西兰的毛利人和我们具有很深的亲缘关系。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他们是从库克群岛和波利尼西亚地区迁徙来到新西兰的,有的科学家还发现毛利人和台湾原住民的脱氧核糖核酸是很接近的,他们在语言文化上也比较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南岛语族研究的兴起,人们普遍   经过考古学者的多年研究,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的认识渐趋一致,其中最为大家信服的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彼得·贝尔伍德(PeterBellwood)教授提出南岛语族“出台湾说”(outofTaiwan)。他认为原南岛语族是在新石器时代起源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后迁徙到台湾,由台湾经菲律宾北部进入东南亚群岛,然后又扩散到太平洋,台湾是南岛语族的老家。

贝尔伍德的这个理论符合大多数学者的认识,今天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最近,华裔学者焦天龙又根据多年研究,提出福建沿海是南岛语族进入台湾的前站,福建沿海是南岛语族真正的老家。他进而提出,福建一带壳丘头文化和在其后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南岛语族“老家”的文化,而壳丘头文化可能来自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再向前可以追溯到长江中游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南岛语族向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屿的一系列迁徙,其内在动力在于稻作农业的产生和传播,可能伴随着稻作人群的迁徙而扩散。因而新西兰的毛利人原本是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居民的后裔。

 总体来说,新西兰玉文化尤其玉雕方面跟中国玉文化和玉雕不太一致,新西兰毛利人重点不在意于是不是软玉,有的蛇纹石类玉器也是新西兰人喜欢的玉器。虽然有些观念不太相同,但造型各有特点,不能用中国文化来要求。美的标准有时不是四海之内皆准,无论是什么样的玉,什么样的玉文化,都是一种不朽的文化瑰宝,我们希望这样的玉文化能在中国以及新西兰当代艺术中继续绽放光彩。

长按指纹,识别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哪家医院能治愈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folanqc.com/lyjd/22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