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点击上方蓝色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许许多多人在得到一个“顺理成章”的、“显而易见”的论断时,是多么容易不自禁地套上某一个未必经得起推敲的逻辑背景。
年的国庆长假之后,我出差住在广州珠江新城附近的一家酒店公寓,电梯里偶遇了一位中年白人老者,头发略白,一副绅士的样子。
我随口问他来自何方,他说库克群岛(CookIslands)。这个名字太过陌生,第一遍听到时我几乎有一两秒钟没反应过来。他似乎对这种反应(也就是没有反应)很习惯,又重复了一遍,然后补充说道:“一个小国家,在南太平洋,只有人。”
回想起来当时比较失礼,因为我在电梯里大声地反问他:“人?”
很显然,这又是他很习惯的一种反应,他掰着手指头示意了“1”和“4”,再说了一遍:“人。”
生活在一个几乎有14亿人口的国家,想象人口数只有我们十万分之一的另一个国家,就如同大象琢磨蚂蚁的起居,会臆想出太多的不便。
1/或说0.,当比例小到这种程度时,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太像国家?但实际上不用为人家操心,人口只有中国的十万之一,但国土面积是中国的四万之一。换句话说,人均国土面积是中国人的2.5倍,而且它一应俱全,从警察、报纸、货币……它不是最小的,在全球的人口数方面还只排得上第五,与它类似人口数在20万以下的国家并不是极个别,而是足足有20多个。
我自己事后转念一想,站在库克群岛这位资深帅哥的角度,会不会觉得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显得特别奇怪呢?
这只是无数事例中的一个,说明许许多多人在得到一个“顺理成章”的、“显而易见”的论断时,是多么容易不自禁地套上某一个未必经得起推敲的逻辑背景。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说是在一个崎岖的山路上,一个男人开着自已的车在山路上飞驰,突然前方不远转弯的地方迎面来了一辆红色的跑车,且歪歪斜斜地向他开来。于是,双方都努力地减速,并打正自己的方向盘。
在相向而遇的时候,女人伸出手指了指说“猪”。
男人立刻回应她是“母猪”。
男人得意洋洋地开着车离去了,在他捌过弯的时候,突然,他发现,前方真的有一头猪,已经来不及,猪被他撞死了。
原来那女人对他说的猪,是为了让他当心前方有猪,而她也是为了避免撞到猪,才出现刚才歪歪斜斜开来的一幕的。而那个男人则以固有思维模式以为她在骂他,便回应她是头母猪。
你可以轻易地把这个小例子,仅仅解读为信息不对称的沟通问题,但换个角度细细回想,那男司机瞬间的反应,来自何处?是他自小开始一次次对“猪”这个词的使用——可能当作过同学间的对骂工具,可能成为了调侃他人智商的捷径……这一遍遍对“猪”的使用使得对这个词汇的认知不断强化,才有了这样的效果。
我们可以想象在大脑某些环路里,存在一些连接特别短的特殊环路,使用来造就一些特别快速的反应的,其中部分带来了本能反应(例如铅笔头接近眼球前闭眼),我们周遭的这种认知强化,绝对不仅仅限于一个“猪”,也未见得是通过语言强化的。
某日,我读和菜头的白癜风能痊愈吗哪里治疗白癜风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folanqc.com/gjxz/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