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库克群岛 > 国家象征 > 原创连载寻找中国海第二集伦理之海
当前位置: 库克群岛 > 国家象征 > 原创连载寻找中国海第二集伦理之海
寻找中国海
第二集伦理之海(二)
作者:李明春
(续)
沿海不同区域的文化现象
不同区域海洋文化的体现各有不同,海洋民俗便是海洋文化现象典型的集中体现,它顺应了沿海民众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在海洋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发展、演变和积淀。
综观中国海洋民俗,其显著的特点:
一是由于海洋自身的流动而赋予的交流性与同化性;
二是古代海洋民族无论如何发展与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以汉族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之更强的传承性。
沿海海洋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伦理与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俗、传承和积累文化所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种种海洋民俗现象
海洋民俗是我国多民族多种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支脉。海洋民俗由于产生与形成的环境与陆域山野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方式,精神与社会组织等均与陆域山野民俗有着十分大的异同,因而体现出特有的特征。
海洋物质民俗体现出强烈的海上生产的集体性;商贸活动的分散性与慕利性;饮食的随意性;服饰的粗犷性;居住的群体性和交通的开放性等。
海洋社会民俗体现出强烈的血缘交流性、地缘分散性和业缘的组织性等。
海洋精神民俗体现出强烈的精神包容性和豁达性;信仰的相对统一性等。
海洋语言民俗体现出强烈的广义的豪迈性和狭义的地域性。
海洋民俗与我国其他民俗一样,主要有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
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
海洋渔业民俗
渔业民俗是渔文化的主要内容。其经济和文化价值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福建漳州渔业民俗
福建漳州府的海上占谚习俗自古流行。他们的“占天”看风雨;“占云”看阴晴;“占风”(飓风)看潮汛;“占日”看晴风;“占雾”:看雾雷;“占电”看飓期;“占潮”看水势等习俗,长期形成了选择乘船出海捕鱼的有利时机,以保证人船安全,渔业生产顺利。
南北方渔业工具
我国南北方渔业生产的工具、操作方法和过程都明显不同,捕捞经验也因地而异。在南方海上捕鱼的有筌网,有蒲网。在海口处石多的地方用流网、旋网。在海口处有沙无石的地方捕鱼用拔网、重网联起来进行操作。捕鱼情景也很动人,广东琼州一带有水国之称,人们大多以舟楫为家。有的妇女,一手把舵筒,一手煎鱼橐中,儿女在背上,攀罾摇橹,批竹纵绳,非常艰苦。这样一幅幅南国渔民捕捞水产的民俗生活图景,正是多少年来世代渔民生活累积的再现。
渔民祭祀活动
远古渔猎时期,原始观念中的自然崇拜,在渔业生产民俗中一直传承至今。许多渔民出海时,都要举行祭祀,以请求海神和渔民行业的神祗,保佑捕鱼获得丰收,人们平安来归。这种祭祀仪式,每年都按规定举行。渔民崇信龙王、水神、妈祖、海神,认为全心全意可以使自己得福免祸。福建、浙江省一带渔民则认为妈祖是他们的保护神。他们为了防止不吉利的行为发生,对船只驾驶特别慎重。作业时,语言禁忌很多。一切都是为了有利于捕捞顺利,获得丰收。《越绝书》记载:大越海滨渔民,要“春祭三江,秋祭五湖”,以求海神保佑他们一年之内过上“饭稻羹鱼”的平安生活。
渔民衣食住行习俗
我国沿海渔区渔民的吃、穿、行无不表现出特定的海上渔家风俗习惯。渔民特定的生活习俗,就是一切都围绕“海洋”、“海岛”、“海味”,体现出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活特征。海上渔民一生以酒为伴,这是渔民生活风俗之共性,但南北方沿海渔民喝酒有酒的类别之分。
在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群岛,渔民喝老酒,表现出独特的俗趣。
喝祭海神酒。祭海神酒又分为开洋酒、谢洋酒。每逢春汛、夏汛、秋汛和冬汛的第一天出海之前,渔家总要聚集港湾滩头,举行祭海神仪式,以酒、鱼和三牲供奉。祭海神仪式结束后,渔民就在海滩上大碗大碗地饮酒,以壮开洋征海之行色,以求一汛之丰收,此为开洋酒。而谢洋酒,则是渔民为庆贺一个渔汛的丰收,也为感谢海神的护佑,在海滩举行的祭海神仪式。此仪式后,渔民将船抬上岸搁置安全处,然后开怀畅饮,一时港湾海滩上酒碗高举,酒香四溢。
喝庆贺“水龙”赴水酒。此即在新的渔船造好,举行祭海神、祭船官菩萨仪式之后,渔民在自己新下海的渔船上喝祈求吉祥、平安的喜庆酒。东海渔民有两处家,一处是海上以船为家,而且捕鱼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劳作,从时间上讲是以船为家的时间更多;再则是陆上的家,但没有渔船,就无以养家。因此,渔民更加爱船、敬船,将新船入海即“木龙赴水(谐音富庶)”仪式作为自己的盛大节日,即使再贫困,此时也要置办水酒鱼肉,邀来乡亲父老和船上伙计开怀畅饮一番,以求出海一帆风顺,返港鱼虾满舱。
喝年节酒。渔民身居海上孤岛浮洲之间,时时与大海相伴,出没风涛之中,他们把过年这个节日看得更重,因而也以饮酒相庆。因常年劳作在海上,难得家人团聚、亲友相会,在漫长的使用木帆船的年代,渔民春节前后半个月就不出海了,许多渔村、渔家就相互请吃“岁饭”,欢聚喝酒。有的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就开始互请,大多是从正月初三、四开始互请,直到正月初十出海捕鱼方结束。吃“岁饭”之风,在渔岛自古即有之,至今还十分流行。有的渔老大喝酒喝得兴起酣热之际,干脆脱了鞋袜,光脚踏泥地,这样不仅浑身酒热可以透过脚心通体散发,而且酒量不减,久喝不醉。
渔民爱酒与长期海上劳作有关,酒可除寂、壮胆、祛寒。
渔民食俗
在我国东、黄、渤海各渔岛、渔港、渔家,特别是正在出海捕捞作业,或是正在航行途中的渔船上,食鱼习俗乃至日常饮食习俗,都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这是渔家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殊风异俗。这些殊风异俗,不仅世代相传,而且约束甚严,无论是岛上、船上的渔家自身,还是外来之客,都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是不吉利。
吃鱼不能翻鱼身。渔民食鱼,除了带鱼、鳗鱼等鱼体较长的鱼,无论是黄鱼、鲳鱼、鳓鱼,或是石斑鱼、虎头鱼等各种鱼类,一般都仅去其不能食用的鱼内脏,而保留“全鱼”,鱼体中间划几刀,以使油、酱之类作料渗入鱼肉入味。烹饪熟了之后,端上桌来也是全鱼。
吃鱼时,一般是主人先以筷指鱼示请,请客人尝第一筷,然后宾主一道食用,甚为好客、热情。但这一面鱼体的鱼肉吃净后,却不能用筷子夹住鱼体翻身,不仅主人自己不会去翻鱼身,也不让客人去翻鱼身。总是由主人预早持筷,从上一面已用过的鱼体的鱼刺空缝里将筷子伸进去,再细心地拨拉出整块的鱼肉,请客人食用,以此示范。
吃鱼时不仅筷子不能拨翻鱼身,而且嘴也不能说“翻”字,主人总是在做示范动作的同时说:“顺着再吃或划过来!”
身处海上的渔民,素以豪爽、好客闻名于世,而在吃鱼这件事上为何有如此严格而细致的规矩和习惯呢?归根结底,是为了避免一个“翻”字出口,或有“翻”的动作出现,即使是客人吃完饭把筷子横放在空碗上,也会被认为是人去、船空、桨在,而使主人不悦。这些忌讳习俗,可说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
渔民终年四海漂泊,风里走,浪里行,全靠一艘渔船为家,靠其保平安,图丰收。他们把船看作自己的性命所系,养家糊口所依。岁岁年年,生生世世,是绝对不愿有船“翻”的事发生。再则,渔民视船为“木龙”,而龙又是鱼所变,所谓“龙鱼”、“鱼龙”之说即是此意。由船不能翻到“木龙”不能翻,到鱼不能翻,皆因“鱼”和“龙”紧密相连,且又事关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一家生计所在,故而“吃鱼不能翻鱼身”也就成为一种俗定的规矩,被所有渔家人所认同和严格遵守。无论是在渔民家里,或是渔船上,这个习俗都不能违反。
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在渔船上或渔家做客,你会看到渔家人在吃羹或汤食中,所用羹匙都是背朝下平放在桌上或碟中,而决不会将匙背朝上搁在羹汤碗沿,男女老幼皆遵循这个习俗。这是因为渔民及其家人最忌讳“翻”船之类现象。羹匙形状像船,渔家人从心理上不愿意看到羹匙倒置的情景,反映了渔家人祈求海上平安的心愿。
舟山渔民习俗
舟山列岛,古时处吴越海上交界之处。春秋战国时,为越国东境句章县海中洲属;战国后期,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句章县地。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岛渔民服饰,势必要受吴越古风影响。
吴越地处海滨,吴越人为谋生常年出没风涛,诚是“乃处海陲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蚊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同时,吴越之地除了冬季稍冷,春夏秋均较暖热,所以不仅于越先民,吴人也喜着紧身短衣,即为“短绻不结,短袂攘卷”。而且其衣襟一般都是朝左边开,即为“左衽”。这种左袄衫袖口窄小,且腰间系丝带或短裙。
东海列岛渔村,自古以来,直到清朝、民国时期,乃至20世纪50年代前期,渔民冬季穿的多为粗布大襟衫,开左衽,为夹衣,初春、秋末为单衣;就连棉袄,也是左衽大襟式,棉背心,则是左衽大襟无袖;而夏季,大多为对襟无领无袖衫。襟上以布质纽襻。裤子则为裤腿肥大的龙裤。腰系市质“撩樵”,即为腰带。而渔妇服饰,除也是左衽大襟衫和“兑裤”外,一般均在腰际系一条长及盖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褴”。这种服饰,十分明显地展示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服饰遗风。
东海渔民喜爱的十字裆龙裤,就是吴越古风在渔民服饰习俗上的集中体现与发展。清末民初,渔民中盛行用蓝色或青色斜纹花其布料制作十字裆龙裤。这种龙裤,裤腰两边用七彩丝绒绣上“八仙过海”图案,或是绣上观世音菩萨的莲台祥云,或是绣上青松白鹤,还有黄龙飞禽等图样;腰身前后裤子上,再分别绣上“顺风得利”与“四海平安”等祈求平安丰收的字样。
明清两代及民国早期,渔船上的服饰穿着还有等级分别。如春汛、秋汛,渔船上不管是船老大,还是船员都穿单裤,但到夏汛,老大穿长的薄质布料裤,而船员则穿短裤。这是因为老大一般只管操舵等,下网、拔网和起鱼货等活都是船员承担,海水、鱼腥容易沾湿沾污衣裤,故而船员大都穿短裤。随着时代变迁,渔民服饰习俗上的这种差别也渐渐消失。
渔民交通习俗
舟山群岛的交通习俗,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吴越古风的熏陶与影响。古吴越沿海地区,是中国舟船的发源地,早在史前时期已通舟辑用以交通,即有“越人便于舟”之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沿海的造船业与海运业已很发达,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而吴民则素称“不可一日废舟楫”。舟山列岛地处吴越海上交界处,对内可达长江、钱塘江,对外可通四海大洋,周围岛屿之间又各自孤处,内外交通,惟有船辑行于海。而舟山列岛地处东海外海,其岛上先民,乃是“东海外越”人无疑。东海小岛上之“外越”,应是所有越人中最善于驾驶海浪的弄潮儿,也是海上交通的强者。此习俗在长山列岛,庙岛群岛均是如此。
渔民婚嫁习俗
千里异风,百里殊俗。在我国北方沿海,特别是在长山列岛、庙岛群岛、渔家的习尚大致是相同的。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均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双方父母同意后,由媒人往来双方之间,议定彩礼,然后男方到女方“下佥送婚贴(旧定婚礼式)”和商定婚期。结婚前一天,新郎乘花娇带乐队去女方家过宿,此谓“亲迎”;翌晨,新娘盛装,头蒙遮羞布,亦称“蒙脸红”,由其兄长抱进花轿,民间谓之“抱轿”;到男家下轿时,由新郎之父或叔伯,以筛子遮住新娘头,新郎在前,新娘随后,到天井香案前“拜天地”,正堂拜祖先。拜毕,新娘执帚扫地三下,旁人代念喜歌:“一扫金,二扫银,三扫骡马成了群”,然后,始入洞房坐床。旧俗坐床时,新娘不卸装,不吃喝,戒便溺,否则被人视为不祥之兆。三天后,夫妻同回女家,俗谓“瞻舅”(回门)。为趋吉避凶,在女家停留的时间,以回日确定,一般都回避“一、四、七、十”和“二、五、八”,多选择“三、六、九”回门。如逢一“瞻舅”,须在女家至少住两宿,逢三才能回来。俗曰:“瞻舅”回三,养儿做官。如逢九“瞻舅”,一般都当天回来。俗曰:“瞻舅”回九,两家都有。
渔民丧葬习俗
旧时习俗,殡俗普遍实行土葬,葬式简繁不一。一般在病人咽气之前,将“寿衣”穿好,抬至堂屋咽气瞑目,男谓“正寝”,女谓“内寝”;其后,通知至亲,此谓“报丧”;亲属省容后,始将死者装进棺里,此谓“入殓”;入殓后,在家停灵三天,死者子女穿孝服,戴素冠,分早、午、晚三次去土地庙焚香烧纸,此谓“送米汤”,戴素冠,分早、午、晚三次,去土地庙前火化纸扎的牛马轿夫和若干纸锞,此谓“送盘缠”;第三天早饭后,子女最后一次到土地庙火人纸钱,此谓“辞庙”。“辞庙”归来的子女忌进家门,男的跪在预先扎好的杠架前(放置灵柩用的架子),女的站在街门旁,同时放声大哭,民间谓之“嚎丧”;继而,将死者灵柩从厅堂抬出来,放置杠架上,捆扎停当,杠子头(请来抬灵柩的指挥者)一声喊“起”,搀扶孝子的人,立即将预先放在灵柩前的泥盆摔碎(俗称摔“辞盆”和“起灵”),抬杠的人随即将灵柩径直抬至茔地;掘墓穴前,或僧道或“杠子头”用雄鸡冠子血染镢刃,于墓穴地轻刨三镢(俗谓“破土”),然后众人始动手掘墓穴。墓穴掘成后,将灵柩安放于内(俗谓“落葬”),死者子女在墓穴两边各抓三把泥,扬在棺上(俗谓“抓土”);继后,众人动手将棺埋好,垒成椭圆形的土丘,子女叩拜与死者告别。
出殡三天后,死者子女要到墓前重新修坟墓,俗称“圆坟”。自死者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子女到死者墓前焚得烧纸,以示悼念。直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此谓“烧七”。一周年称“期年”,二周年称“小祥”,三周年称“大祥”。至此,子女始脱孝服。
中国民俗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普遍对民俗广义地理解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对于规范民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伦理道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老子所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沿海不同的区域文化现象
海洋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现象,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海洋文化在我国沿海的形成与发展地域广阔,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具有适应自然海洋文化伦理规律和东方文化特色。
中国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区域文化,形成文化个性并有学术分类的,从北到南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齐鲁文化;
二是吴文化,也称吴越文化;
三是闽台文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闽南文化;
四是潮汕文化;
五是广府文化,也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西方海洋文化;
六是雷州文化等。
非常有趣的是,在历史非常古老文化异常发达的辽东沿海地区、冀东沿海地区,却少有特征明显的区域文化的描述和研究。
在山东半岛,我们看到的齐鲁文化,仿佛感觉不到很多的贸易性特征,故而海洋文化的成分少。
江南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指现今江浙一带的文化,带有较浓重的海洋文化特性。
从地理环境来看,浙江一带海岸多为基岩海岸,在数万年的地理变迁中,也经过了数次海侵和海退,江苏、浙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吴越文化区域人的文化性格中有较重慕利性和贸易性特征。
从政治上来看,吴越地区始终处于封建政权统治的边缘。但是在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吴越地区却有着自己的许多独特优势。由于南方土地、水利、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合于农业文明的发展,吴越地区的经济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呈现了良好的势头。至唐宋时,该地区更是成了中国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对于整个中国的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吴越地区不仅以其自身的许多先进性特点展现了一种地域文化的重要价值,而且又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人文优势,开拓了许多文化对外传播与对外辐射方面的重要渠道。濒临大海,依托大海的地理特点,致使该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东向传播与扩展的重要窗口,也使该地区的文化因子中,融入了较多的创造性与开拓性精神,表现出了较多的对外发展,对外辐射的需求欲。如地缘海隅的地理环境,先进发达的航海技术,繁荣兴盛的港口贸易,开放开拓的地域心理等等。正是这些方面的因素,促使吴越文化摆脱了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保守性与封建性,逐渐走向了东亚环海文化圈的大家庭中。
闽台文化
闽台文化是福建台湾一带的文化,是中国较显著的含有海洋文化的文化区域。
福建东临大海,占有全国五分之一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湾条件,又有台湾作为西太平洋的屏障,受热带风暴影响相对小。
一方面,闽台人本身长期与海洋打交道,在海洋渔猎、煮海为盐和以海为田的劳动中形成了具有地域色彩的海洋文化;
另一方面,闽台地区早在南朝时期,就与海外发生联系,海外文化对闽台文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海上贸易、外商定居闽台地区、闽台人越洋后回归故里等几个途径。
北宋时,泉州成为当时名震一时的国际贸易港,被称为“涨海声中万国商”。这时候的泉州与36个海外岛国有着贸易关系。到了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商港,为数众多的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欧洲人为世界大港的繁华所吸引,定居泉州。
闽台也有大量的客商和航海家、地理学家随着商船队远涉重洋,到海外去发展生意和考察地理。东西方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碰撞和交融。
在长期的与海洋打交道和与海外文化交流中,闽台文化形成了自已鲜明的特点。
一是形成从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海口型”文化;
二是从蛮荒之地到理学之乡的建构,使“远儒”和“崇儒”并存的二元辩证;
三是从明、清海禁到开海的反复,可以看到闽台地区商贸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强烈对峙。
福建先民们历来就有“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的文化传统。海外学者曾对开发台湾的先民作过DNA的分析研究,推测大约在年—年前,就有越人从福建出发,进入台湾,成为台湾先往民的族源之一。然后再越过台湾进入菲律宾,向南逐岛漂移,并进入夏威夷群岛、库克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和新西兰群岛;四是从殖民的耻辱到民族精神的高扬,闽台文化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结。
潮汕民居。图片来源于网络
潮汕文化
潮汕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省与福建省的交界处,古称潮州,随着近代汕头市的兴起,汕与潮并荣,故习惯上称为潮汕。
潮汕三市山水相连,文化相同。潮汕文化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尤其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色。恩格斯在年写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汕头是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据考证: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地处“省尾国角”的潮汕得到发育,比较典型的是这里的潮人文化和客家人文化。二者都可以说是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的结合。如果细分,潮人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受到大陆文化的改革;客家文化是以大陆文化为底本,得到海洋文化的滋养。
广府本土民俗——早茶。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府文化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府文化的特征是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威海公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珠海渔女雕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沿海城市海洋雕塑
海洋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现象,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海洋文化在我国沿海的形成与发展地域广阔,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具有适应自然海洋伦理规律和东方文化特征。
(本集完)
———————————————————————
编者注:
《寻梦中国海》一书,原书稿为作者李明春于年写就的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文学脚本而未能拍摄。之后,原稿以“一部没有拍摄的纪录片一一寻找中国海"为书名投送安嶶教育出版社,经与作者商讨后更改书名为《寻梦中国海》,于年12月岀版。出版时对原稿作了较大的删节,征得作者同意现连载为原纪录片文学脚本原稿。
作者简介:
李明春,《中国海洋报》资深记者,原青岛记者站站长、国土资源作协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聘教授。
年入伍,海军北海舰队,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今中国海洋大学),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土班结业。年毕业后分配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任调查船实验室主任,年任原北海分局办公室秘书,年供职《中国海洋报》至退休。撰有新闻、科普、散文、评论、传记、科幻等作品数百万字。
著《海权论衡》、《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渤海启示录》、《海洋龙脉》、《纵横中国海》、《海洋强国梦》等,传记《一代宗师一赫崇本》,纪实文学《中国深蓝梦》,长篇报告文学《闯海的男人》,长篇小说《红海滩》、《混沌》等30余部。
央视纪录片《中国向阳红一向阳红09》、《蛟龙潜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
《海洋生态大讲堂》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folanqc.com/gjxz/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