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库克群岛 > 国家象征 > 论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阶段性探索以天
当前位置: 库克群岛 > 国家象征 > 论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阶段性探索以天
作者:邹孟哲、李梦宇、梁梅儿、黄诗琴、祖力甫哈尔·阿不都拉、张一弓、潘雨彤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阶段性探索
——以天创国际演艺公司为例
摘要
承载着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以文化产业化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必要之举。本文以天创国际演艺公司为典型代表,通过对其背背景介绍、业务经历及商业模式的阐述,从经济的眼光研究中国演艺企业对外文化输出的特点及趋势;以小见大,以天创国际从海外演出到海外投资完善产业链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从文化产业角度探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阶段发展及趋势。
关键词:天创国际演艺公司;文化产业;文化输出
TheExplorationoftheStageofCultureIndustryExport
-AnExampleofTianChuangCompany
ABSTRACT
TheculturalproductsbearingtheculturalspiritaretheimportantcarrierofChineseculturetogoout.ItisanecessarymoveintheeraofglobalizationandinformationtechnologytopushtheChinesecultureoutofthe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model.Basedontheintroductionofbackdrop,businessexperienceandbusinessmodel,thispaperstudiesthecharacteristicsandtrendsoftheforeignculturaloutputofChineseperformingartsenterprisesfromtheperspectiveofeconomy.Suo,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industry,exploresthestageandtrendofChineseculturegoingout.
Keywords:TianChuangInternationalPerformingArtsCompany;Culturalindustry;Culturaloutput
一、天创国际演艺公司介绍
(一)背景介绍及业务经历
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创国际)于年在北京注册成立,隶属于中国港中旅集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国家A类演出实体机构,专门从事大型演艺项目策划制作和国际演艺项目经纪业务。
公司以“打造中国演艺产业的品牌剧目,参与国际演艺市场竞争,为中国与世界演艺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宗旨,专门从事大型演艺项目策划制作与国际演艺项目经纪,一直积极参与国际演艺市场竞争,被誉为开拓国际演出市场的创新企业”
时间
剧目
成就
大型演艺产品
《天幻》
应邀出访韩国、美国、巴西、智利、阿根廷、墨西哥、中国香港和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场以上,观众达42万人次之多,收入万元。
大型芭蕾马戏剧
《梦幻漓江》
成为桂林旅游演艺的品牌剧目,创造了连续演出8年,场次超过场。它形成并奠定了公司日后的经营模式:一台剧、一个公司独立经营。
功夫剧
《少林魂》
是应美国演出商要求投资编导的剧目,该剧为在年制作《功夫传奇》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大型神话舞台剧
《天女》
以地道的中国杂技,中国民乐和民族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法,用现代戏剧手段进行了精心编排。
大型舞台动作剧
《功夫传奇》
该剧国内外演出总场次至今已逾场,接待观众多万人次。其中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巡演、驻演达场。年7月1日,《功夫传奇》在美国布兰森白宫剧院举行首演并开始驻场演出。
7
大型西藏歌舞音画史诗《喜玛拉雅》
该剧制作投入高达万元,超大LED屏幕更使观众如临其境地感悟西藏的人文自然。
8
视觉交响京剧
《新白蛇传》
作为北京奥运期间“重大文化演出活动”之一,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首演。
9
天创国际以万美元收购美国布兰森市白宫剧院。
表1:天创国际演艺公司主要业务经历[1]
(二)产业模式探究
“走出去的中国剧目和文化产品,特别是思想性、故事性较强的产品,往往因为水土不服难以打入海外主流市场;天创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演艺产品的转换制式能力,从语言特色、欣赏角度、思维习惯、价值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制造’进行改编与再创作,使之能够在目标国家深入人心。”[2]
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天创的探索之路不无艰辛,创立了“一个剧目、一个剧团、一个经营公司”的产业化模式。从前期的盈利微薄到后期的成功典型,不仅依靠演艺剧目的内容创新,更在于产业链的不断完整。天创国际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阶段性成功的一个缩影。
上游
文艺演出团体
产业链核心环节
中游
经纪、票务、策划、包装、推广等中介
活跃演出市场的催化剂、组织者
下游
演出场所及票务公司
演出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表2:演艺产业链[3]
1、初期:兼收并蓄,结合国外需求
天创成立初期,国际市场上的中国演艺作品以武术表演和杂技表演为主,功夫成为代表中国的一个符号。天创的创作思路以渗透海外主流文化为突破口,在对国内和国际市场进行细致缜密的市场调查,在传统的武术表演上加入更多的思想内核,《功夫传奇》《少林魂》等剧目要让观众不仅看到中国武术的真功夫,用故事打动人,而不仅仅是以往的靠动作花样打动观众,还要引导他们对中国武术的精神有所感悟。通过《功夫传奇》提升中国武术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的市场价值,向世界一流的演艺制作看齐。
再次,充分考虑到合乎国际惯例的当地文化消费环境,合理调整宣传包装方案。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更好地让作品融入当地市场,每到不同的地方演出,天创都会配备方便沟通的双语,提供多语的艺术化说明。天创坚持优秀的演艺产品就应该在内容创意、宣传包装上易于当地人理解,演艺创作与受众间的交流要顺畅,这些都要有准确市场定位和策划。
2、中期:中国制造到“创造”,国际合作经营
早期中国的演艺产品出口、制作演出与推广销售是割裂的,前半段由中国人来做,后半段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演出利润的大部分也被外国人拿走,可谓“别人数钱,我们出力”。
天创国际则采取了国际化合作经营的模式。制作上奉行大投入、大制作、创品牌、高回报”的理念。以《功夫传奇》为例,一经推出,国际知名的加拿大“世界杰出艺术家公司”就立刻签署了在北美演出五年的独家代理合同。此时,在《功夫传奇》的运作中,天创公司大胆地采取了版权自主,国际合作的运作模式[4]:共同投资、风险共担;联合制作推广,利润共享,在天创收取总收入的剧目创作版权费后与外方五五分成。中方和加方谈判获得胜利,按照规则,加拿大演出公司作为巡演剧目的联合制作者和全球总代理,与天创签订了为时年的世界巡演合同,开创了中国演艺企业全面与国际接轨的先河。究其原因,天创敢于在谈判中争取更多的利润提成,在于《功夫传奇》的市场号召力在国际市场上有目共睹,而天创一直在加强自身素质融入海外演艺市场,多年市场历练下来,积攒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更多的自信与实力。
3、后期:收购美国剧场,完整产业链条
9年12月,天创国际公司投资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布兰森市的白宫剧院,成为当年中国演艺产业最为轰动的事件之一,此举开创了中国演艺企业在国际演出市场的里程碑,创新了演艺产业“走出去”模式,因为这是中国演艺企业第一次在海外收购剧院,也是中国演艺产业拓展海外演出产业链条的重要一步。此外,天创国际与奥地利维也纳控股集团、维也纳施塔德哈勒公司合作成立了维也纳北京天创公司,为中国演艺产品资本直接输入欧美市场搭上了特快列车。至此,天创国际已经在主要的海外市场解决了其原创演艺作品的表演场所问题,基本完善了其演艺产业链的构建,有力地保障了功夫演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对外商演是一种风险投资,投资的最大环节在市场推广。天创已经在上游产业链上争取到了新的合作经营模式,都么在下游产业链上,也以自己投资、自己承担风险、自己受益的方式买下剧院这个终端组织,为更多的中国优秀演艺作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展示,在中国演艺产业“走出去中找到一条新路。
(三)小结
天创国际作为文化演艺产业走出去的典型,从前期的销售端到后期成熟的产业链条,定是经过了艰辛的过程:演艺产品内容即保留原始特色又贴合国际需求;“出口不出国”、国际化合作经营,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海外投资收购院线,完整产业链条。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卖出去”到“投出去”,天创国际不仅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型,也是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多的成功,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对外文化输出模式研究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对外文化输出与交流也是国家实力与国际互动的重要行动。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以及近来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国文化输出的途径与形式日渐多元化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三个重要渠道:走出去、卖出去和投出去。这三种形式各有特色和影响,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阶段性关系。天创国际演艺的发展脉络也隐含着送、卖、投的发展阶段。
(一)文化送出去
文化送出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通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如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或者民间文化团体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实际上文化送出去在建国后非常频繁。例如:湖北的楚剧团、汉剧团,安徽的黄梅戏剧团等带着出国演出,但不收门票;或者歌唱家在维也纳举行演唱会,不赚收益。最典型的代表是孔子学院。
截至年12月31日,全球个国家(地区)建立所孔子学院和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国(地区)共所,其中,亚洲33国(地区)所,非洲39国54所,欧洲41国所,美洲21国所,大洋洲4国19所。孔子课堂79国(地区)共个(科摩罗、缅甸、瓦努阿图、格林纳达、莱索托、库克群岛、安道尔、欧盟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21国个,非洲15国30个,欧洲30国个,美洲9国个,大洋洲4国个。
国外公众对官方渠道的文化传播通常认为是具有政治用心的经过特意打造的东西,所以信任度较低。但文化送出去的规模较大,次数频繁,是文化走出的重要途径。
(二)文化卖出去
文化卖出去的主要主体是文化产业,主要形式是对外文化贸易。文化产业把文化创意、产品、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产品为载体,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对外文化贸易是进出口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中期的天创国际演艺是文化卖出去的的典型代表。他们通过创造舞台剧进行国际巡演,获得比他自己认为多的经济效益、场次和传播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收,对传播中国文化和国际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以文化产业化模式推动中华文化“卖”出去,更易于被认知和接受,取得良好效果。人们对于异质文化的接受是很难的。当主体国家将文化传播到客体民族和国家时,客体国家中“熟人”们共有的文化属性将被启动,产生如德国格奥尔格·齐美尔所言的对“陌生人”的抵触和怀疑。要消除这种陌生,就要特别注意传播模式的创新,通过市场机制,发挥非官方的商业文化模式的作用,让文化内容成为文化商品服务,通过文化消费形式让外国领悟中国文化的魅力。
以产业化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助于促进中国贸易结构调整,弥补文化贸易逆差。
表3:年中国文化贸易主要指标
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其中出口.6亿美元,实现顺差亿美元;文化服务出口中的文化娱乐和广告服务出口额54.3亿美元,同比增长3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同比增长.3%。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其中,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9亿美元,同比增长14.4%。
当前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不断增长,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实力不断加强。文化卖出去是当前在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
(三)文化投出去
文化投出去主要指海外文化投资,指一些有国际管理经营能力的企业通过投资等方式推送中国文化走出去,主要形式有设立办事处、分公司或者兼并收购等。
天创国际演艺在9年12月收购美国白宫剧院,这就是文化产业海外投资多的典型之举。类似的,年5月万达收购美国AMC院线,收购完成后,万达集团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公司,占有全球行业10%左右的市场份额。
~年,国内文化企业在海外进行股权投资事件51起,涉及金额40.76亿美元,标的方主要涉及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游戏动漫领域、SNS社交领域、教育培训领域及文化产业外的其他领域。投资方主要以阿里巴巴、腾讯及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
表4:-年投资文化艺术及相关领域事件一览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网
近几年进行海外投资的文化企业的行业分布更加广泛,产品和服务也更加丰富和多样,海外投资版图也持续快速扩大。
文化海外投资,象征着文化产业已经由探索、起步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中国文化企业”投出去”,不仅可以通过将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销往海外获得经济利益,还将在”投出去”的过程中增加与外国文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发展经验,从而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
三、结语
天创国际演艺公司的关键因素,在于对剧目内容的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和国际化管理经营能力。数十年的发展脉络,从公益演出了解国外需求到国际合作全球巡演,再到收购海外院线完整产业链,这不仅是期自身的探索,更是中国文化产业向外进行文化输出的阶段性探索的缩影。
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模式概括为送出去、卖出去和投出去。目前这三种模式是并行发展的。但各有不同:文化送出去是文化输出的基础阶段。主要依靠政府组织进行国家文化交流,规模大次数频繁,更多意义是一种国家战略和外交形式;文化卖出去是文化输出的初级阶段。对外文化贸易使得中国文化以文化商品和服务通过文化消费形式向外输出;文化投出去是文化输出的高级阶段。文化产业通过投资、并购、合资等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仅是社会传播,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升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中国文化产业更应承担起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不断探索,让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更加有价值、更加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邵汝军.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11)
[2]韩筱旭.我国对外演出贸易模式新思路初探——以“天创国际”为例[J].商业文化(下半月),(08)
[3]曲慧敏.以文化产业化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2学报.(5)
[4]钟利红.对外交流下订的功夫演艺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4)
[5]伍隅.解读“十九大”文化发展新思想.思客网,.
[6]徐庆峰,吴国蔚.对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策略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12)
[7]杨欢等.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阶段性及其策略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6)
[8]吴卫民.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探析.学术探索.8(12)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四组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folanqc.com/gjxz/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