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2日上午,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国家电影智库承办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拉开帷幕。本论坛是旨在围绕中国电影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听取海内外学者对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研究的真知灼见,在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互动关系中深入探讨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推进“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美国欧柏林学院、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陶森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日本早稻田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14位研究中国电影的国际知名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香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等10余位国内电影学界的知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为期两天,中外学者在此期间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与交流。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侯光明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侯光明书记梳理了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自年10月31日成立以来的成果,希望能够在此次会议推动下,为“中国电影学派”营造一个更为开放的学术格局,并对未来“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工作进行了确切规划和美好展望。他希望,经过此次国际会议,能够加深对“中国电影学派”的国际拓展,从而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的中国电影理论话语体系。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教授主持,他对与会的中外嘉宾、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开幕式结束后,大会开始主题发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康浩(PaulClark)教授重点对“第五代”电影人及其后继者们的创作展开分析,他认为,“第五代”及其追随群体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起到了时代承前启后的作用。北京电影学院倪震教授则将“第五代”电影作品中所描写的青春中的命运、成长、爱情等主题与21世纪初中国电影青春片中的电影主题、电影艺术形式上进行比对,以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发生和演变着“断裂式的历史线索”;并试图从两者间的断裂、变更和替代,引起对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回溯和展望。
10月12号下午,会议二和会议三同步进行。会议二由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军研究员主持。美国杜克大学副教授洪国钧(Guo-JuinHong)认为,可以通过对中国早期电影文献的翻译实践,来促成跨文化的跨地域的对话,有利于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形成良性共鸣。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马耐庵(MarkusNornes)、上海大学陈犀禾教授、香港大学马兰清(GinaMarchetti)、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教授朱利安斯金格(JulianStringer)、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则分别从不同视角出发,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会场三在同一时段内探讨了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史研究和电影美学的相关议题。
10月13日上午,会议四在北京电影学院中等放映厅召开,与会的六位中外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围绕着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展开讨论。美国欧柏林学院教授蔡秀妆(Hsiu-ChuangDeppman)作了开场发言,主要对贾樟柯电影进行个案分析,尤其对其影片《世界》中美学表达和现实空间呈现进行了细致解读。
10月13日下午,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副部长王海洲教授的主持下,与会嘉宾就影片《影》展开学术研讨,并与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学者共同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视角多元,青年学者们踊跃发言,讨论气氛热烈,具有学术研究与影片欣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特点。
在两天的会期中,海内外学者围绕不同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深入的探讨,既增进了国际友谊,也在交流、对话、互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加深了学界对不同国家、地区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认识,促成中国民族电影的国际发声与自信彰显,成为共谋发展大计、激发产业活力、促进交流合作、回馈学界期待的又一次盛会。此次会议也是近年来国际间关于中国电影研究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也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电影学派”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李蕾通讯员满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folanqc.com/gjxz/1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