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微专题——农业的区位选择
知识1农业概述
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1)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即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产品的过程,包括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
(2)狭义的农业(即小农业)是指种植业或仅指农作物(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药等)的栽培。
(3)广义的农业(即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指造林等)、畜牧业(畜禽饲养)、副业(指采集、猎捕、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和渔业(水产品捕捞、养殖)等。
2.农业生产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地域类型生产对象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畜牧业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大城市周边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林业山地、丘陵地区——渔业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较多的地区副业各地均有分布投入多少粗放农业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密集农业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主要在发达国家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产品用途自给农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游牧业商品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地区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知识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各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它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农业的区位选择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自然因素分析要点气候光照
①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瓜果比较甜
②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如西欧因光照不足,只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其农业以乳畜业为主
③光照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热量不足。如我国东北平原,虽然纬度较高,但夏季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热量
①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如我国海南,因热量条件好,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②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署,甚至无法生长。如我国东北地区,因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夏季出现低温,则易造成农作物减产
降水量
①降水量适中切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降水量过多易造成洪涝灾害,过少则易造成旱灾
气温日较差
①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农作物品质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但要注意日温差过大对农作物易造成冻害
②气温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如温室里栽培的农作物品质不如室外同种农作物的品质
地形
①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规模耕作,大型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典型地区如美国
②地形崎岖,地块狭小,只能使用小型机械。典型地区如日本
③水热条件好的地区,如果地势起伏大,则可发展立体农业。典型地区如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如果地势起伏小(25°),适宜发展梯田
④发展渔业要考虑水域面积,发展畜牧业则需要考虑草场、饲料,发展林业则需要考虑山地、丘陵的分布
土壤土壤由空气、水、有机质、矿物质四部分组成,因此需要考虑土壤中的水分(湿度、温度)、土壤的透气性(如棉花适宜种植在透气性好的沙质土壤中)、土壤肥力(有机质、矿物质含量高)。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植甜菜、沙棘、枸杞等水源既包括天然的河湖水、丰富的地下水、冰雪融水等,也包括水库等蓄水工程,是对降水的调节、补充
温馨提示
(1)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光照条件主要与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有关,热量条件主要与气温(积温)高低有关。
(2)对农作物品质造成影响的是气温日较差,而不是气温年较差。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市场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郊型农业交通运输推动商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政策政策一般对农产品种类和种植面积影响较大通过鼓励或限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多少,劳动力价格、素质高低影响着产品成本和质量农业技术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等,如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域的范围,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等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地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的变化中,它们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农业发展。
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黄淮海平原制种基地相比,该地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A.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C.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D.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2)该地制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水源
B.机械
C.土壤
D.市场
(1)B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作物种子质量优良。故选B。
(2)D由于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利润更大且市场需求量大,导致该地制种业结构的变化。故选D。
方法1合理选择农业区位的方法
1.一般农业部门的布局方法
(1)根据农业部门的生产特点布局
①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
②林业——山地、丘陵区;
③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
(2)根据生产对象的生活习性布局
①渔业——湖泊、水库、池塘、沿海海域等;
②水稻——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③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平原地区;
④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⑤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⑥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⑦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区;
⑧苹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2.市场型农业部门的布局方法(1)花卉、蔬菜、园艺业:布局在交通便利、靠近水源、邻近城市的近郊。(2)乳畜、禽蛋业:布局在交通便利、饲料充足、邻近城市的近郊。
3.按区域尺度大小的布局方法(1)对大范围的农业生产的布局在进行大范围地区区位分析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①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形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与分布。
②考虑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这种影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柑橘——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水稻——水热条件好的平原地区;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2)对小范围的农业生产的布局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其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布局时,还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区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②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类型不同,其产值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园艺业、花卉种植、蔬菜生产之类的农业的产值要高于种植水稻、小麦、棉花之类的农业的产值,所以离城区近的地域宜布局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蔬菜和粮棉。③所需土地面积大小:粮棉生产所需土地面积大,花卉生产所需土地面积小。占地多的农业类型宜布局在离城区较远的地域,占地少的农业类型宜布局在离城区较近的地域。④生产需水量多少:有些农业离不开水,如水产养殖;有些需水量很大,如花卉等,这类农业宜布局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⑤产品对交通运输的迫切性,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的生产(如鲜花、鲜奶等),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便捷的地方。
农业生产的布局往往因城市而发生变化,距城市远近距离的不同,也往往形成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下图为我国某大平原地区大城市周围农业生产布局示意图,该平原地区大面积种植冬小麦。读图,城市外围甲、乙、丙、丁布局的农业生产合理的是()
A.甲花卉、蔬菜种植业B.乙甘蔗、油菜种植业C.丙大牧场放牧业D.丁菠萝、橘子等水果种植业
A
由大城市周围农业生产布局图来看,甲地离城区较近,地价较高,应当发展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花卉、蔬菜种植业单位产值高,A正确。该城市位于我国某大平原地区,大面积种植冬小麦,所以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甘蔗、油菜属于热带、亚热带作物,B错。平原区土地价格高,人口密度大,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C错。菠萝、橘子属于热带、亚热带水果,不适宜在暖温带种植,D错。
方法2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方法
1.自然条件
(1)气候
类型生产优势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全年)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和作用和养分积累,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夏季(全年)降水少,干燥,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降水比较均匀)利于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雨天多,云量大,光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产(寒潮、台风、干旱、暴雨洪涝等)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光、热、水充足,有利于生产——
(2)地形:(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古老的高原,)土层深厚,易于耕作。(3)土壤: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4)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2.社会经济条件(1)市场条件:国内外市场位置及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2)交通条件: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3)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4)国家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5)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种植及养殖技术。
温馨提示
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的内涵大体相似,但在答题要求上有明显的思维差异:指出区位因素,一般说出影响因素即可,不必展开阐述与分析;分析(评价)区位条件,则要从人地关系入手,从相互影响、彼此联系、发展变化的视角进行具体描述与阐释,强调过程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图1).奇异果生长怕早、怕风.宜栽培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引进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材料二,新西兰北岛图(图2)
(1)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培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2)与新西兰相比,评价我国生产的奇异果产品的市场优势。
(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可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角度回答;注意材料告之的奇异果生长适宜条件“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再结合普伦蒂湾沿岸条件:中纬度、西风背风坡、平原地形、河流下游、暖流等来回答即可。(2)注意审题,本题题意是我国生产的奇异果产品与新西兰生产的奇异果产品在市场方面有何优势。我国人口多,既是消费市场,又有劳动力优势,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而具有市场销售优势;再结合新西兰奇异果的传统市场在欧洲、日本,则中国距离这些市场较新西兰近,具有距离优势;中国与新西兰分属北、南半球,生产季节不同也具有销售优势。(1)①中纬偏低地区,热量条件好;②沿岸有暖流流经,气候湿润;③西风受地形阻挡,风较小;④沿岸平原,地势低平;⑤河流泥沙淤积,土层疏松,深厚。(2)①我国人口多,果品消费市场大;②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果品生产成本低;③距欧洲、日本市场较近;④与南半球季节相反,鲜果上市时间不同,利于销售。
END
图文来源|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期编辑|王学长的知识店铺校对|王学长的知识店铺审核|王学长的知识店铺地理学习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folanqc.com/gjqh/9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