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编者按:
这时节,山青谷翠,正是踏青出行的好时候。宝鸡依秦岭傍渭河,春天美景颇具吸引力,引得近现代文人武将驻足、赏景、怀古。90多年前的春天,政治家、教育家于右任远望五丈原,怀古思今;80多年前的春天,辛亥革命元老窦应昌登上雍山,欣赏美景;70多年前的春天,作家张洁正在蔡家坡生活,漫步田野挖野菜...宝鸡春天与名人发生了哪些故事,我们不妨探寻一番。
年春于右任望五丈原怀古
《望五丈原》东风吹雨过岐阳,五丈原前作战场。乱久遗黎粗有备,征繁中岁已成荒。力穷西北思《秦誓》,泪洒英雄念武乡。惆怅车辚声不作,长途惟见月苍苍。
这首诗是年春,于右任在凤翔时有感而发写出来的。那个春天,对于于右任来说是个艰难的季节。时间回到年。那一年,陕西人焦冰受孙中山之命两次回陕组织护法军,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段祺瑞和陈树藩的斗争。随后不久,陕西靖国军成立。靖国军成立后,很快发展壮大。但由于所属部队来源不同,导致各自为政,纪律松弛。为了进一步发展,年夏天,还在上海的于右任被邀请回陕西老家。于右任回到三原后,立刻联系靖国军各路将领,成立了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于右任被公推为总司令。
在那个年代,陕西在护法军政府与北洋军阀政府的对峙中处重要地位,关中各县几乎沦为战场。由于敌人人多势众,靖国军渐渐处于劣势。到了年,靖国军只能守着越来越少的地盘艰难度日,陕西军政府操持在陈树藩之手。甚至到了年,靖国军将领胡景翼通电取消陕西靖国军,许多部队被冯玉祥吸收。于右任也只好离开司令部。
当时在靖国军担任军职的杨虎城坚决反对被收编,于是率部转移到扶风、武功一带。年,杨虎城敦请于右任恢复靖国军总司令部。因为扶风、武功一带离敌太近,年的春天,于右任带着靖国军司令部转移到了凤翔。这段时间,于右任在凤翔去过东湖、看过美景,还眺望过五丈原,写下了不少诗篇。这其中就有上文提到的那首《望五丈原》。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等待靖国军的并不是大捷,而是军事失利,靖国军面对的局势也越来越艰难。春天还没过完,于右任和杨虎城就被迫“分道扬镳”。于右任离开凤翔去上海,杨虎城则经麟游、礼泉、乾县等地到陕北。靖国军的历史也就此结束了。
年春孙蔚如走栈道翻秦岭
“世运际玄黄,策杖出凤翔。崎岖陈仓道,春深岭头霜……”年春,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第17师师长孙蔚如,率领部队从凤翔经宝鸡走栈道翻越秦岭进入陕南,随后用一首名为《率师赴陕南》的长诗叙述自己沿途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宝鸡是陈仓故地,刘邦曾在此袭楚,诸葛亮曾在此伐魏。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土地,国民政府却一再妥协退让,转而将矛头对准自己人,于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即使地处西北的宝鸡,也笼罩着悲凉、颓废的气氛。孙蔚如在这首诗中,流露着对昏愚政府的痛恨、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对历史典故的追忆和对古代贤良的思慕。
孙蔚如年出生于陕西省咸宁县豁口村(今属西安市灞桥区),他从小博览群书,立志献身革命。年,孙中山在广东举起护法旗帜,陕西革命党人起义响应,组织陕西靖国军。孙蔚如随即投笔从戎,在第三路第二支队第1营任连长,参加了配合南方的护法战争。年,陕西靖国军在北洋军阀的分化瓦解下,纷纷接受军阀改编,唯一坚持革命旗帜的只有杨虎城部,孙蔚如于次年转入杨部任第5营营附,旋任营长。
年,中原大战爆发。7月,蒋介石任命杨虎城为国民革命军讨逆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负责攻打洛阳和潼关。孙蔚如奉命率领部队将抄杨虎城部后路的刘汝明部击溃。9月,孙蔚如又带领部队参与攻打洛阳和潼关,乘胜进入关中。入陕后,第十七路军整编,孙蔚如任第17师师长。年春,孙蔚如击败驻陕南的刘存厚、田颂尧等川系军阀,平定陕南。《率师赴陕南》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抗日战争期间,孙蔚如率领三万陕军与日寇在中条山展开浴血奋战,最终以惨痛代价守住了中条山,用血肉之躯保卫了关中,体现出“陕西冷娃”的赤胆忠心。年9月18日,孙蔚如作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在武汉接受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后,孙蔚如将军眼见蒋介石力主内战,营私独裁,便连电辞职。年秋,蒋介石威逼他去台湾,他决心脱离蒋氏,于是举家避居杭州。年春,他在中共组织的掩护下抵达北京,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怀抱。
年春窦应昌登上雍山赏景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正是登高踏青的好时节。年的暮春,辛亥革命元老,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著名书法家窦应昌先生,携子侄一起登上雍山远望,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不忘兴学育才的希冀。雍山因雍水而得名,在秦人的心中,这座山是独一无二的,秦王嬴政在此佩剑加冕,它是大秦帝国发展壮大的见证者。窦应昌年出生于凤翔,字瑞卿,号敬斋,在雍山雍水的滋养下,他自幼聪慧,又刻苦发奋,学业颇为出众,清光绪二十三年(年)考取了丁酉科举人。
清宣统三年(年),窦应昌加入同盟会,年当选为中华民国参议院议员。窦应昌晚年兴办教育,著有《孔子年谱》等。曾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的吕剑人评价说:“清末,窦应昌、刘定五等仁人志士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斗争,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的精神光彩照人。”窦应昌的一生刚正不阿,亦仁亦德,他一直心系家乡,也不忘教育青年一代。“周原爱岐阳,屡庆丰年天降康。只要人存斯政举,凤鸣夙仰集梧桐……”窦应昌这首诗,整理收录在新编《凤翔县志·窦应昌先生诗词选》中。从创作的年代看,为丙子年,即年。在资料中查看,从年起,窦应昌及家眷陆续从南京回到家乡凤翔。回陕后,他与好友刘治洲于西安碑林创立“中华国学社”,窦应昌任监事长和讲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窦应昌常以办学育人为己任,他常说“为国育才,为百年大计”“大计百年成,贤才宜早树”。年,从南京回到老家凤翔后,窦应昌与子侄登顶雍山,他一直心系民族存亡与兴衰,时刻不忘唤民觉醒,他讲抗日、讲团结、讲和睦、讲仁爱信义,所以诗中他激扬文字道:“后稷思文德配天,烝民粒食赖耕田。有邰千祀人争羡,校建农林亿万年。”
上世纪40年代的春天张洁在蔡家坡挖野菜
随着气温升高,宝鸡田间地头的野菜轮番登场:荠菜、白蒿、蒲公英、灰灰菜……这些野菜中,荠菜受到许多宝鸡人的喜爱。《诗经·谷风》有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陆游写诗对荠菜大加赞叹:“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当代著名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也表达了对荠菜的无限深情。其实,张洁童年时代挖荠菜的地方,不在别处,就在岐山县蔡家坡镇的草坡村。
年,因为战争,平汉铁路郑州扶轮中学迁至蔡家坡,学校把校址选在了草坡村上面的龙泉寺。在铁路部门当小学教员的张洁母亲,带着幼小的张洁,从遥远的东北老家几经辗转,也来到了宝鸡。草坡村沟西畔的两孔窑洞,从此成了张洁童年和少年时代成长的地方。宝鸡的山水,在张洁面前构成了一幅阴郁和明丽交织的童年风景。因为掰了人家地里的玉米棒子被看青人追打,慌不择路地跳进小溪躲避,上岸后不敢回家,独自一人游荡在暮色笼罩的田野。在一名孤立无援的女童眼里,再好的暮色也变得有些阴郁和落寞。
在《挖荠菜》里,她笔下的西府村庄又是美好而静谧的。她写道:“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寺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了,那钟声缭绕耳际,久久、久久不能淡去;羊儿咩咩地叫着,放羊的孩子赶着羊群回家去了;家家茅屋顶上,升起了缕缕炊烟,飘飘袅袅,薄了、淡了、看不见了。就连一阵阵的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田野里升起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凹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掉进了深不可测的神秘和沉寂里。”就在这样的村庄里,每到春天,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张洁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在田野里挖荠菜,不时看看叽叽喳喳的小鸟,以及花儿、蓝天、白云。把荠菜挖回去后洗净加入玉米糊糊里,张洁感慨:“真是无上的美味啊!”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家旗祝嘉王星于虹
编辑:史展宁
校对:刘玉槐
审核:潘国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folanqc.com/gjqh/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