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m.39.net/pf/bdfyy/bdfzd/出于对汉语的热爱
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共聚在
石牌校区教信讲学厅
第十一期青春演播厅
上映着华师的“国际范”
在这里,他们畅谈
汉语国际教育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现在,让我们聆听重温他们的关于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难忘经历
联结世界
用切身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当天晚上,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王葆华教授,以及在海外开展汉语教育志愿服务的姜小飞、李弘飞作客青春演播厅。师生齐聚一堂,讲述这些年来一直奋斗在汉语国际教育第一线的亲身经历。
王葆华
复旦大学博士,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所长,印尼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客座教授。曾先后在尼泊尔、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教授汉语。学术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汉语语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等。
参加过“中文助教”软件(ChineseTA)的研制,出版《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合著,)、《海外少儿汉语课堂教学研究》(副主编,)、《国际理解教育》(高中)主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已毕业中外硕士研究生67位,其中25位考取汉语教师志愿者。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战线上的一位老兵,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这个专业跟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的发展、综合实力紧密相连。”
王葆华教授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成长突破和担任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等方面讲述华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开展情况,解读新时代下华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承担的新使命。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宏观方面看,王葆华教授认为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我当年参加工作时从事这个工作的人还不多。我们学院方小燕教授就是我们华师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见证人。”
目前,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正在迅速增长。汉语国际教育成为国家的事业,民族的事业,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营造友好和谐国际发展环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姜小飞
国际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届毕业生。国家汉办美国大学理事会项目志愿者教师,从教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雪城小学。曾经在柬埔寨、韩国、美国等国家从事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十分热爱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事业。
姜小飞刚从美国归来。
从年开始,姜小飞先后在柬埔寨、韩国和美国担任汉语教学志愿服务工作,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姜小飞要面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克服和适应不同的教育体系下带来的诸多困难。
在美国犹他州,姜小飞在课堂上推行“沉浸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中文课堂上学习数学、社会科学等科目。“只能说外语而不能借助于任何母语,这有助于学生用中文去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听到更多的中文。也许刚开始学会有一点不明白的地方,但是量变会逐渐演变成质变。”
李弘飞
国际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学术硕士)级在读研究生。年2月16日至12月22日在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库克群岛孔子课堂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翻译了《南太大学库克校区公共艺术品收藏名录》,制作了库克群岛第一份中文地图,得到当地民众、学校和国家汉办的赞赏,获评华南师范大学年度志愿服务先进标兵和年度国家汉办优秀志愿者。库克群岛孔子课堂于年度第十二届孔子学院大会荣获当年全球先进孔子课堂之一。
李弘飞的汉语国际教育志愿服务地在南太平洋的库克群岛上。平日里除了为当地居民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外,李弘飞的团队在当地还借助春节、中秋节和中国电影等元素举办文化活动。到后来,不在孔子课堂学习的居民也认识了李弘飞,亲切地称呼他“那个中国老师”。
年7月,李弘飞还临危受命,负责中库建交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与会人员参观孔子课堂部分。活动当晚,李弘飞还有幸被邀请出席中库建交20周年的国宴,“听到特使和库克总理对孔子课堂和汉语教师的高度评价,觉得人生值了。”
在工作之余,李弘飞乘坐环岛公交多次,一条条街道、一个个路口去认识库克,最终绘制了第一张库克群岛的中文地图。这份地图现在也得到库克旅游局的认可,准备用于服务中国游客。
李弘飞临走之前,当地电视台为他专门做了一条新闻报道,向全国各岛播送了他即将回国的消息。当地友人还亲手制作并赠与他一套毛利人舞蹈服,“这是无价的。一是在岛上,没有人会为一般游客收费定做,他们只给自己或者参加跳舞比赛和节日庆祝的亲人好友制作;二是这套服装代表着库克毛利人文化的艺术品,也象征着中库友好的纪念。”
贝壳、珍珠制成的华师校徽
融入中国
以多彩青春传播好中国声音
年,华南师范大学与拉脱维亚大学合作,创办了拉脱维亚第一所孔子学院。目前已合作建立了三所孔子学院,其中两所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荣誉。截止今年,来到我国学习的留学生人数已到四十四万,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也来到华师。
本次青春演播厅也邀请三位留学生分享他们与华师的故事。
依达丽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母语为俄语,目前是国际文化学院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年参加汉语作文比赛获得了一等奖,曾担任华师第四届国际文化节开幕式主持人工作,获得了-年成绩优异奖,年参加岭南文化知识竞赛获得了三等奖。
依达丽告诉大家,在家人的影响下,她从小喜欢向往着这个东方国家。依达丽与华师的第一次相遇,却是出于缘分。
“当时我乘错公交车迷了路,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大学,但是觉得这个地方充满正能量,所以就来到这里读书。”在填报志愿时,依达丽的家人曾经劝她选择商贸专业,但依达丽坚持选择师范,为此还与家人发生过争执。
“现在我确定,我要终生致力于汉语教学,希望我以后能出版一本汉语教材,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母语为俄语的学习者做出自己的贡献。”
依达丽在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阿 木
来自苏丹
来自苏丹,母语是阿拉伯语,国际文化学院届毕业生。年参加汉语作文比赛荣获一等奖;同年参加了朗诵比赛,诗名《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并获得了二等奖;年以广州赛区前三名的成绩赴北京参加汉语桥总决赛。曾主持华师国际文化节开幕以及闭幕式。毕业后目前在广东佛山做外贸。
阿木来自苏丹,曾经参加年CCTV“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并获得总排名第十一名的成绩。
“我是年开始在华师学习,在开学前2个月就开始学习汉语、抄写汉字。”
在青春演播厅现场,阿木用熟练的汉语朗诵了一首《诗经·关雎》,讲了一段绕口令,“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流利的汉语博得满堂掌声。
詹鸿辉
来自印度尼西亚
来自印尼,母语是印尼语,年国际文化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留学生。在深圳一家软件公司担任三国语软件界面与说明书翻译工作。开始创业之路,注册广州展仕星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FANTECH品牌电竞产品,至今产品已经销售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
与前面两位分享嘉宾不同,詹辉鸿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
“我是第三代华人,我的父母以及我们都是在印尼出生的。从18岁来到中国后,我再也没有长时间离开中国。”
詹辉鸿是年来到华师,恰逢华师创办国际文化学院,他成为了该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为了帮忙对外招生,当时詹辉鸿制作并印刷了一批印尼语的华师简介回印尼宣传,并在接下来的招新工作中接待了许多来自故乡的留学生。在这些工作中,詹辉鸿积累的许多资源和经验,幸运的赚到第一桶金。
现在詹辉鸿创办了广州展仕星电子产品有限公司,每年都接纳来自华师的实习生,用这种方式回馈着母校。
华南师范大学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我们就大力宣传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对国家、学校、个人成长的意义,让研究生在海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成长。从-年先后派遣了人,多人次研究生志愿者赴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从事汉语教学志愿服务。为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扩大了华南师范大学在海外的影响力。
扫描观看现场直播视频
现在,王葆华教授三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学前线,致力于让华师成为国内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出的名校之一;
姜小飞正在整理多年来的志愿服务经历,沉淀自我,并计划下一次的汉语志愿服务;
李弘飞依旧与南太平洋库克群岛的友人保持着良好联系,不时为当地汉语教学出谋划策;
依达丽专注于专业学习;
阿木继续专研博大精深的汉语;
詹辉鸿则教自己的宝宝背诵唐诗。
…………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在联结世界与中国
促进民族与民族和谐交流的进程中
华师一直在路上。
撰稿|张晓翰 郭燕纯 植淑娟 何诗琪
摄影|李 宁 陈雅芝 刘依青 李沛芷 丘志翔
何嘉俊
编辑|植淑娟 何诗琪 李 澄
责任编辑|郭燕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folanqc.com/dxdm/4588.html